非遗项目
苗族大唢呐
2014-6-20 18:12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5958| 评论: 0
传承人:刘光本 “苗族大唢呐”是流传于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筠连县内的一种民族低音木管乐器。它起源于苗族,演奏人数最多、吹得最好的都是苗族同胞,所以人称“苗族大唢呐”。其表现形态为与打击乐相结合的吹打合奏。它的演奏主要运用于婚丧嫁娶场合,是本地苗族精神文化、风土人情、生活习性、民族发展的集中反映。而其演奏的乐曲以民族五声中徵、羽、商、宫调为主,曲式结构简单,乐曲旋律平稳,音色低沉。 “苗族大唢呐”演奏历史悠久,确切渊源有待考查,但至少不低于明代。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“苗族大唢呐”演奏曾参加全国和全省的民间音乐汇演,获得好评。90年代筠连作者撰写论文《民间乐器中的一枝奇葩》、《苗族大唢呐及其流传现状引发的思考》分别在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《艺苑求索》上发表和在“四川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论文研讨会”上交流,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。据查:像这样独特形制的大唢呐在全国是罕见的。 “苗族大唢呐”的换气方法更是一绝,其鼻腔吸气、口腔存气的换气方法是一种高难的技巧,看不到开口吸气,好像整个曲目都是一气呵成。这种换气法连专业老艺人也只知其法而不会运用,而筠连大唢呐手们却人人运用自如。 苗族大唢呐 刘光本,1952年生于筠连县龙镇乡一个苗族家庭,自幼手苗族大唢呐吹奏影响,10岁时开始拜师学艺,学习吹奏大唢呐。其先后拜五位老师门下,历时3年,掌握了大唢呐的吹奏技巧。13岁时,已能随队吹奏演出。其后经过多年刻苦钻研,技艺渐精。1980年,开始收徒组队,在工作之余带领徒弟们四处吹奏演出,深受农村及苗族群众的喜爱。 1979年,刘光本参加了宜宾市庆国庆三十周年文艺调演吹奏;1999年参加了宜宾市首届农民艺术节,并在演出中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;2006年刘光本率队在四川省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展演吹奏;2007年参加筠连县首届筠州艺术节演出;2008年在宜宾市第五届“酒都风情”文艺比赛中吹奏演出,获三等奖;2009年参加了四川省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展演吹奏。由于其吹奏技艺精湛、传承有功,于200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苗族大唢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。 |